用資料來蓋房子!意義與感受:資料視覺化應用與實作工作坊(北藝大藝教所設計思考與實踐 講座暨工作坊)

這次工作坊帶著多寶藝術學堂的學員以及北藝大藝教所設計思考與實踐的同學,一同感受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的力量,如何從真實世界中龐大的資料當中,尋找洞見進一步覺察問題。

一、什麼是資料視覺化?介紹與範例

工作坊一開始先在教室中讓學生理解資料視覺化是什麼,以及實際的案例有哪些,分別舉例外科醫生John Show在英國19世紀第四次霍亂時,採用調查與紀錄的方式,將發病的家庭與水井標示於地圖上,才發覺霍亂的來源並非當時謠傳的空氣,而是水源,這一舉動讓流行病學有了大幅度的進步。

而後舉例IVC(InVisibleCities 在看得見的城市,是一個致力於分享城市創新的開放社群)的專案——Passive Space Remake,透過資料視覺化來尋找寸金寸土台北的閒置空間或活力低落的空間,並可在這樣的空間中,規劃活動、活絡社區,例如舉辦工作坊、共餐活動或二手市集等,也可在人口流量大的地方多設置移動餐車或舉辦假日露天電影院等該地區人口的滿足娛樂需求。

二、外出踏查,製作社區的能量地圖

緊接著就帶領學生們實際外出踏查製作「社區的能量地圖」,每組會使用奇異筆和透明片疊合在地圖上,每一個人紀錄一項他們想要了解的社區能量,有人紀錄水溝蓋的數量、有外送的店家、路上的動物、腳踏車、高樓大廈等,邀請大家用更微觀的角度來發現社區中的可能性。

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學生有意外的發現:

「我想要紀錄這裡的動物,我走了這一整圈,只發現一隻貓和一隻鳥」

「發現關渡捷運站附近的高樓大廈很多,平房都聚集在離捷運站比較遠的地方」

「我在紀錄煙蒂的位置,發現通常都在水溝蓋或是樹下,可能是他們比較常在這些地方抽煙」

透過這樣的真實紀錄,讓學生真實用紙筆和雙腳對社區進行環境的田野調查,並發現社區中的能量。

三、調整作品,製作立體地圖

回到教室之後,接著就請各小組把組員的觀察疊合在一起,運用毛球來表現與強化資訊的呈現,製作成高高低低如同一座小小城市的手工資料視覺化地圖。

小組合作製作立體地圖
學生作品

同時讓學生去思考,資料於地圖上疊合之後的意義是什麼,沒有被標記起來的空間,是充滿能量還是缺乏能量?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事情來平衡地區的能量?

透過此工作坊的進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行動之前,先真實地觀察、理解與發現,看見社區真正的需求,再提出對應的方案,同時也去發掘「觀察與理解」是環境行動的第一步。

學生作品
工作坊資訊
  • 課程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設計思考與實踐
  • 授課教師:陳俊文老師
  • 工作坊講者:陳亞馨
  • 課程時間:2023/10/25(三) 09:30~12:20
  • 課程地點:多寶藝術學堂